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認知資本主義 Cognitive Capitalism

本週討論的主題為法國經濟史學家Yann Moulier Boutang所提的「認知資本主義」的概念。

5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Yann Moulier Boutang
Cogni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CH 3 - Cognitive capitalism, how it changes the capitalism.

資本主義社會不斷變遷,經濟型態的變化,我們面臨到傳統工業社會進入資訊社會的重大轉變。進入資訊社會之後,新式經濟型態所帶來的新的改變及其他的可能性。在工業經濟轉變為資訊經濟的過程中,非物質開始發揮作用並成為霸權,無形資產經由新的經濟模式組織、生產、消費、投資。藍領工人減少,知識型工人增多,開始成為就業市場上的主流。

「智識型資本主義」形成另一個積累系統,主要是對於無形資產的投資及知識管理與生產創新,透過積累形成固定的資本。製造者使用電腦生產,透過網際網路將知識與知識活動的相互聯繫及取代。不斷的創新成為生產的來源與基礎,這些無形的智慧資產價值遠遠高於有形資產的價值,政府與企業引領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投入於知識的研究與創新。而這些寶貴的知識性資產分散存放在生產者的腦袋不易被模仿與取代。

智識型資本主義成為支持現今全球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但是,在這樣的經濟型態發展的同時,可以看出他似乎也形成了一種新的分化方式。知識的生產者藉由著作權、專利權等等制度上的鞏固,控制了新型態的資本以創造利潤,他們成為了另一種掌握無形資本的資本家。知識不再是公開共享的,它變成一種需要被法律保護的私有財產,是一種生產工具。

從其背後的脈絡看來,這種新的階級劃分方式似乎仍然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脫不了關係。才能與品味很少是與生俱來的,通常要經過培養與訓練,優勢階級擁有較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自然能夠培養出「多才多藝」、「高人一等」的人才,他們是知識的擁有者,也因而成為社會文化經濟資源與權力的掌握者。在我們生產與呈現知識的當下,同時也正顯示出了我們的優勢並且運用我們的權力。所以在傅柯討論「知識與權力」關係時,提醒我們「知識瀰漫著權力」此一事實。崇尚知識經濟是當今資本主義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然而在其充滿積極與希望的表面之下,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與資源分配等相關問題,也同時值得反思與檢討。


PS:上面沒弄好刪掉了 弄得很亂
對不起 大家不要恨我>.<

明如

Yalingchou 提到...

心得

此篇, 認知資本主義有一些觀點我不太了解, 所以, 以下我只對我所認知的做一些心得分享。
認知資本主義和過去資本主義的不同點,大概就是科技的進步,它使得生產更有效率、以小面積產生大量產品,例如農產品、作業方式改變,強調數位化例如電腦作業、 更有創新力、虛擬經濟等。但也產生出一些副產品,例如勞工變得不重要、過度依賴科技、智慧財產權沒有保障等。
很明顯地,認知資本主義就是目前我們所存在時代,它背後的驅動力無疑是追求進步和效率,但過度追求就會造成上述的副產品,更甚者,最終可能會變成電影中描述的反烏托邦的世界,如V怪客。所以我們是不是在追求效率與進步的同時,也應該一個社會的考慮人性化、文化、歷史等較柔性的因素,然後將之結合,我想這對於平衡兩者是有益的,只是過程還需一些時間罷了。

Yaling

茱兒 提到...

Cognitive Capitalism and Entrepreneurship
當經濟行為碰上了資訊科技,改變的不只是市場範圍與消費者行為,也改變了資本累積的模式和勞工的工作型態,而傳統的資本主義不再能夠解釋這些轉變,形成了Boutang筆下的認知型資本主義。

在文中,Boutang提出了三點轉變,勞工工作方式的改變、非物質為主流以及智慧財產權,形成了一種新的累積系統,即認知型資本主義。並且,他提出了二十二點特質,以做為辨識。其中,他特別用蜜蜂授粉的自然天性做為比喻,形容人類的認知型資本主義的生產與擴散都是為了建築鞏固自己的王國。

在理論之外的真實社會中,我們也同樣地能處處看到這類蜜蜂授粉的例子。中廣新聞網於2007年10月16日新聞報導中的一項標題「教育部管制招生、明年碩博士凍結」內容中指出,「為了管控高等教育素質、配合少子化趨勢……十八分也能上大學讓各界質疑大學院校的人才培育,是否符合市場需求」。

教育部為了讓學校的人材培育是符合市場需求,運用的對策是管制招生,也就是希望透過量的控制來達到質的提升。在面對所謂的教育素質低落,若用所謂的供需市場機制來評量,保障了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是符合需求,才能夠減少失業率。但是,這在講求知識經濟的資本主義時代,無疑是讓需要學習的人更加沒有機會學習,使得所謂質的提升是對部份人的提升,對國家整理的發展反而是種負面力量的增加。

回到Boutang所舉的蜜蜂授粉來看教育。若教育體系想要生產出來的是知識與精英份子,招生數量應該是越多越好,才有益於社會、國家的發展。但相對來看,若此體系採用的是限制與控制數量,其背後的邏輯就像資本主義的供需機制,不論從量或質來看,只是為了符合市場的需求,過多或過少的產出,都是對市場平衡的一種破壞,再進一步的來看,所生產出來的知識只是為了鞏固這個市場的供需運作,也就是某些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