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馬庫賽(Herbert Marcuse)〈導論 批判的麻痺:沒有反對派的社會〉《單面人》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Herbert Marcuse,
One Dimensional Man –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rty

工業革命帶來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較之以往更為富裕舒適,社會呈現一種進步繁榮的景象。但從中Marcuse卻看到了「批判」面臨被剝奪基礎的狀況。人們失去了批判的能力。一種新的控制型式在發達工業社會中出現,勞資的關係發生了變化,統治階級依賴的統治方式發生了變化,控制社會的力量同時也發生了變化。

Marcuse指出「我們的社會的特色在於,它在絕對優勢的效率和不斷增長的生活標準這雙重基礎上,依靠技術,而不是依靠恐怖來征服離心的社會力量。」也就是說,工業社會正以一套單一、標準化的慣性思維控制我們的意識形態,使我們無能也不敢否定進步社會普遍的價值理性。它以物質的技術進步結合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使之一體化,將人們歸順在資本主義的體系之中。

此與馬克思當年所看到的資本主義勞資關係有著極大的不同。現今機械化的進步,消除了勞動階級的否定力量。社會財富的日益增加,減少了相對貧窮的勞動階級,使得中產階級擴增,階級日益平等以後,自然也形成意識形態的認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控制的手段也開始由外在深化到內在思想的層面。由於人們批判的、否定的、超越性和創造性的內心向度的喪失。人們似乎根本不會再提出獲想到要提出什麼抗議。因此Marcuse認為要從這一社會中解放出來,前景是十分黯淡的。

社會對人們的控制自過去以來一直存在,何以在現今資本主義中特別受批判。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社會以自由包裝極權控制,表面上它以民主、自由為號召,然而實際上卻以控制物質文化進而控制精神文化,使人無法脫離於其中,可以說自由主義即是極權主義的化身。

如何能跳脫這種漫無邊際的控制,我們似乎並不需要像Marcuse般的悲觀。在了解這個社會體系與權力結構的關係之後,我們會更清楚了解自己的選擇與行為來自何種意識形態,以及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或者沒有影響,只是一種個人的選擇)。每個人的行動其實都有其他的可能性與做選擇的餘地,關鍵在於我們願不願意付出更大的犧牲來換取自我意識的自由。或者我們還是選擇順服在權威的規訓之中,自願失去自由?

明如

茱兒 提到...

  「不會美語未來將被列為文盲」。類似如此聳動的字句時而出現在Yahoo的首頁,從資本與消費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產品的塑造、一種類似恐嚇般的包裝,其真實性是絕對需要被質疑的。雖然,這類的文字,能夠輕易的被社會大眾辨識出其背後的意義,但是,也傳達了另一種社會現象,即是美語的學習。從教育的角度來看,為何產品的主體是我們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美語?而非任何一種我們不曾接觸過的語言?

社會對於美語學習的普遍需求,究竟是否是Marcuse於單向度的人中所提及的真實的需要?或是特定的社會利益所產生出的虛假的需要?對此問題,Marcuse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是由個人自己來回答。那麼再回到「不會美語未來將被列為文盲」這句廣告詞來自問,「不會美語」,是否就真無法生活?或只是無法過更好的生活?

此外,Marcuse也清楚的指出了,產品起著思想灌輸和操縱的作用……它阻礙著質的變化。由此便出現了一種單向度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同樣地,從社會上充斥著美語學習這個產品來看,更暗指著存在著另一種普遍被台灣社會所需求的語言,這個語言學習的產品是否真實地被需要已被質疑,而其背後將形成的市場氛圍,更意謂著單一語言為主的市場環境,教導與培育的絕非是多元的學習,所形成的社會環境,也成了一種單向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