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ail Inayatullah,“The Futures of Neohumanist Education”全球化和政治化的潮流之下,傳統大學正受到來自世界多方影響力的挑戰與威脅,促使大學的面貌不斷的在改變。資本主義無法抵抗的力量在當前已經創造了兩、三層大學制度,不同於過往原始的教育意義,現今學院教育則是著重於維護自己(學生)在職場上的就業機會。Tom Abeles指出,真正的改變正在發生,從以國家為中心的大學,到企業化化、全球化的大學,其轉變正如同從牛津大學,到IBM或麥當勞化的大學。Abeles看到兩個層次:主要的「全球巨型大學」,和局部「高度多元化的大學」。全球巨型大學通過虛擬網絡能很快提供核心課程,而較小規模的大學的目標較為明確,以當地的具體需要為目的。對於未來,電子數位化的學習將取代傳統的面對面學習。無可避免的,這些當代的改變與影響,已顯露出我們在許多方面都正在逐漸失去人性化。而在資本主義體系的脈絡之下,我們更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大學以與企業的結合及合作計畫為其號召。它們與民間團體的聯繫,成為其在競爭市場的一個真理。這些計劃提供大學一些國家無法支助的科技與經費,此外更可明確的看出大學作為工業社會中的職業訓練工廠,不僅提供場所還提供訓練有素的學生。這過程也顯示出,大學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上的聯繫已產生變化。讓人擔心的是,一所大學能夠既是一個商業組織,又能履行其崇高的改造性目的的道德本質嗎?Lawrence Wiseman認為一旦大學成了另一種業務,無法避免的將失去它原有的特殊角色,它的一些社會特權,即其道德權威和力量。而,即使在各式的歷史背景、驅動力和趨勢湧現等的因素交錯中,都說明並呈現了大學多樣性的未來。但是,大學的前途,,仍如同所有其他關於未來的疑問一樣,仍是未知數。當歷史的力量將劇烈地改變當前的大學,我們還是可以對塑造出未來大學做出許多不同的選擇。明如
Inayatullah在本篇文章中,整合了眾多學者的研究,提出了四個推動大學未來的動力:全球化、多元文化、網際網路以及政治化。而這四股力量是否也存在於台灣的大學呢?在當我回顧閱讀,陳光興、錢永祥於「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之下的學術生產」這篇文章,兩位作者對此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並補充指出了這種變化的動力應該是分別於研究與教學兩個不同層面來看。“知識生產的民族國家化,或是說國家以「產業競爭力」來主導學術生產,在不同面向上又與政府積極推動的大學市場化/國際化呈現了曖昧的競爭關係,可顯出政策並沒有顧及長期的、整套搭配的思考。這個效應,體現在研究及教學兩個不同的層面上。”確實,在現今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環境之下,大學經營也面臨到了競爭的壓力,使得在大學這個生命體下的學生與教職員,也同樣的會面對到體制上的衝擊。對學生而言,是課程上的改變。對老師而言,是學術研究上的改變。若從未來學的角度來思考,現今的大學生,在未來數十年後,可能是某大跨國企業的決策者或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而現在為因應市場競爭,在老師的學術研究環境上也充滿了市場的壓力,學生的課程內容也是為了符合市場需求。如果人們對和諧與公平的未來,還有所嚮往的話,我們又如何能期望在這種教學環境之下的學生,能夠為我們創造更好的未來?
張貼留言
2 則留言:
Sohail Inayatullah,
“The Futures of Neohumanist Education”
全球化和政治化的潮流之下,傳統大學正受到來自世界多方影響力的挑戰與威脅,促使大學的面貌不斷的在改變。資本主義無法抵抗的力量在當前已經創造了兩、三層大學制度,不同於過往原始的教育意義,現今學院教育則是著重於維護自己(學生)在職場上的就業機會。
Tom Abeles指出,真正的改變正在發生,從以國家為中心的大學,到企業化化、全球化的大學,其轉變正如同從牛津大學,到IBM或麥當勞化的大學。Abeles看到兩個層次:主要的「全球巨型大學」,和局部「高度多元化的大學」。全球巨型大學通過虛擬網絡能很快提供核心課程,而較小規模的大學的目標較為明確,以當地的具體需要為目的。
對於未來,電子數位化的學習將取代傳統的面對面學習。無可避免的,這些當代的改變與影響,已顯露出我們在許多方面都正在逐漸失去人性化。而在資本主義體系的脈絡之下,我們更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大學以與企業的結合及合作計畫為其號召。它們與民間團體的聯繫,成為其在競爭市場的一個真理。這些計劃提供大學一些國家無法支助的科技與經費,此外更可明確的看出大學作為工業社會中的職業訓練工廠,不僅提供場所還提供訓練有素的學生。這過程也顯示出,大學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上的聯繫已產生變化。
讓人擔心的是,一所大學能夠既是一個商業組織,又能履行其崇高的改造性目的的道德本質嗎?Lawrence Wiseman認為一旦大學成了另一種業務,無法避免的將失去它原有的特殊角色,它的一些社會特權,即其道德權威和力量。
而,即使在各式的歷史背景、驅動力和趨勢湧現等的因素交錯中,都說明並呈現了大學多樣性的未來。但是,大學的前途,,仍如同所有其他關於未來的疑問一樣,仍是未知數。當歷史的力量將劇烈地改變當前的大學,我們還是可以對塑造出未來大學做出許多不同的選擇。
明如
Inayatullah在本篇文章中,整合了眾多學者的研究,提出了四個推動大學未來的動力:全球化、多元文化、網際網路以及政治化。而這四股力量是否也存在於台灣的大學呢?在當我回顧閱讀,陳光興、錢永祥於「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之下的學術生產」這篇文章,兩位作者對此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並補充指出了這種變化的動力應該是分別於研究與教學兩個不同層面來看。“知識生產的民族國家化,或是說國家以「產業競爭力」來主導學術生產,在不同面向上又與政府積極推動的大學市場化/國際化呈現了曖昧的競爭關係,可顯出政策並沒有顧及長期的、整套搭配的思考。這個效應,體現在研究及教學兩個不同的層面上。”
確實,在現今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環境之下,大學經營也面臨到了競爭的壓力,使得在大學這個生命體下的學生與教職員,也同樣的會面對到體制上的衝擊。對學生而言,是課程上的改變。對老師而言,是學術研究上的改變。若從未來學的角度來思考,現今的大學生,在未來數十年後,可能是某大跨國企業的決策者或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而現在為因應市場競爭,在老師的學術研究環境上也充滿了市場的壓力,學生的課程內容也是為了符合市場需求。如果人們對和諧與公平的未來,還有所嚮往的話,我們又如何能期望在這種教學環境之下的學生,能夠為我們創造更好的未來?
張貼留言